佳易设计 中国 · 商业规划及空间设计机构50强
2015-07-04
王鸿斌先生
王鸿斌:静逸致远 且行且霁

错落有致的楼阁庭院,古朴浑厚的雕刻饰品,漫延幽径的绿植盆栽,一切井然有序,而又生机盎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仿佛是在喧器的城市寻得了一处静谧港湾,而正是在这样的舒缓氛围中,我们见到今天要采访的主人公。他,亲切祥和又不失儒雅大方,语气平缓又不失坚定,他就是王鸿斌,2012-2013中国室内设计年度封面人物。在他公司的庭院里,一抹清茶,王鸿斌向记者细细品译他那精彩而又执着的设计人生。



钟爱雕刻,行走在艺术的世界中自我陶醉
学习美术出身的王鸿斌,为何偏爱雕刻?其实也是有因可寻的,在05年他有这样的一个机缘,“我参加完海峡两岸四地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后,就和家人顺道去旅行,在途中发现了许多很不错的工艺品,于是就在难以取舍中淘回了几件,当时还有很多好玩意儿,很是心动,但遗憾的是囊中羞涩。”而当他再次故地重游的时候,却已是物事人非缘已尽,并没找到想要的东西了。他相信风水,“五行”中“木曰曲直,有生长、发育之性,是新生的象征”。木雕对于他而言,除了艺术,亦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传承,且有助于生财,这是他收藏的本心。

栩栩如生,似有生命,精妙绝伦,却无声无息。正是这份静逸,给了王鸿斌更多的灵感,让他在后来的设计创作中有了更多不一样的创意依托。按他的理解,雕刻也是技艺与自然造型艺术的结合,利用材料天然的纹理结合艺术家的想象,再加上精湛的雕刻技术就形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可以在室内不经意的传达出空间的性格特征和空间主人的文化品味,依此而呈现空间的文化元素。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会突如其来的爱上收藏,但随着时间以及工作经历、人生阅历等都有所沉淀的时候,一个人对文化艺术的理解会变得不一样,这也正是为何我会把王鸿斌的第一印象想象为一个画家或者书法家样子的原因。
回眸设计之路,悟成长之源
2000年,王鸿斌来到东莞开始真正有担当的设计之路,对空间的创作以及对客户诉求的理解和认知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从不太娴熟的沟通以及浅见的理解到最后真正做出实事,王鸿斌表示他总会时不时的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作品,这样逐渐有了深刻的认知思考系统习惯。


王鸿斌说,设计师其实是一个时刻充满挑战、不断想象创新的职业。接近3年的打工生涯让他觉得始终难以突破,埋藏在骨子里对设计事业的追求和执着告诉他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所以他毅然辞去工作,开始组建佳易设计平台,期间涉及到了更多与设计相关联的工作责任,并不断积累、沉淀,始终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做最适合他们的设计。角色的转变让他的心境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变化,在东莞这个当时设计行业发展还并不受重视的城市,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从普通的设计从业者转变成主笔设计和老板的双重身份。
王鸿斌回忆着05年给一个客户做的复式别墅,那个时候,他带着新的思维概念和业主的立场身份去分析和解决空间的功能性、舒适性以及空间的艺术处理,为此,客户非常的认可,直至后期,设计、施工所有的工作都全部托付给公司。这个案子让他记忆犹新是因为把它当作了样板工程,图纸、材料、灯光的把控,并连软装都置入。最后,这个项目得到了客户非常好的评价,作品也在2006年的亚太区设计大赛及其他国内设计大赛中斩获各项殊荣,这也给了他莫大的信心。“设计师成长之路,必须要有份责任心去对待设计,对客户对自己都是种责任,方能做出自己的样板工程,以及更好的作品”王鸿斌感慨道。


从成长到成熟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谈到如何帮助新锐设计师成长的话题上,王鸿斌呼吁企业始终要多给他们一些成长的机会,多让他们尝试、练习,在行业内里找到学习的榜样,向前辈不断的请教和学习,“每个成熟的设计师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因此,为了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作为前辈们也应该毫不吝啬的去帮助这些跟我们一样有梦想、有潜质的年轻人,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历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钻研统文化,喜于挖掘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设计的灵感之源,王鸿斌的设计理念亦如同他的生活理念一样。他喜欢浑然天成的元素,喜欢巧夺天工的处理空间结构,不论是住宅还是商业空间,设计元素当中由自然界的动植物衍生出来的物件是他最为喜欢的,如何把有文化底蕴的材料作为一个符号或者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一个商业空间里并且做到自然、协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每当看到优秀的作品时,王鸿斌几乎可以将自己带入其中的去思考设计师的理念和想法,然后再吸取其精华作为借鉴。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别样的情感正如对雕刻艺术品的偏爱一样。